欢迎浏览杂志社官方网站
教育论文

民间泥塑在高校美术课程中的教学论文发表研究

民间泥塑是一种由悠久历史和广泛分布的民间艺术论文发表形式,尽管产生不了大型雕塑的震撼,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、质朴的艺术语言、丰富的表现手法,展示着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。近些年来,民间泥塑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,也逐渐走进了中小学乃至大学的课堂。但是,目前此类的课程在高校基本上还是零星的、自发的,没有形成一套完备、成熟的课程体系。高等学校有人才的优势,又担负着教书育人、传承文化的使命。探索民间泥塑课程在高校的实践之路,是责无旁贷的,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,任重而道远。

image

一、要明确论文发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

高等学校的课程种类繁多,因此要想打造一门合格课、精品课,首先需要明确论文发表课程的性质与定位。就民间泥塑来说,首先要明确它是美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,还是公共的选修课程。专业课程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,还有技能课与理论课之分。不同性质的课程,他的定位是不一样的,具体如下:

1.专业技能课(必修):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,课程性质为必修,以技能训练为主。

2.专业技能课(选修):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,课程性质为选修,以技能训练为主。

3.专业理论、欣赏课(必修):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,课程性质为必修,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。

4.专业理论、欣赏课(选修):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,课程性质为选修,以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。

5.公共课(欣赏):授课对象为非美术类学生,以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。

6.公共课(技能):授课对象为非美术类学生,以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。

不难看出课程定位不同,其课程内容相差是很远的。甚至同样是专业技能课,必修和选修的要求也相去甚远。必修课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确定的,凡本专业学生均需学习,学习内容一般倾向于基础性。而选修,一般是有这方面基础和兴趣的,因此难度会稍高一些。如果仅仅考虑技能课,不考虑必修和选修的差异,会导致教学内容不合适,难易程度不合适。因此,要想上好一门课,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,否则后面的内容将无从谈起。

二、要精选教学论文发表内容

这里强调的是精选,不是随意“拿来”,精选的论文发表依据仍是前文所说的定位。也就是说,教学内容的选择首要的依据是课程的性质与定位。以专业技能必修课为例,要精选教学内容的话,大致是三个方面:基础理论、基本技法、经典作品图例,其中基本技法是主要部分。基础理论方面也有很多内容,不可能完全搬到课堂上,所以要分出哪一些是必须的,哪一些是可有可无的,哪些是不必要的。必须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,是必须讲完,并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的。可有可无的,要根据教学时间、学生的兴趣而确定是否进行。而那些不必要的,一定不能出现在课堂上。基本技法也一样,泥塑可能有几十种,甚至更多的技法。哪些是常用的、必需的,哪些是辅助性的,哪些是很少用到的。必需的技法要保证足够的时间,辅助性的视情况而定。那些很少用到的技法,只能一带而过,点到为止。作品图例是为启发学生准备的,之所以强调经典,也是出于精选的目的,要精选出某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。也就是说,这里面有两种情况,一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,具有一定知名度的。另一种是,它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,或者采用了某一种方法。譬如说,某一件泥塑作品,可能它整体不够经典,但在某一种技法的使用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,能让学生一目了然。也就是说,就针对这一特定的技法而言,这一件作品是有代表性的。

那么,如何精选,还要有两个方面的支撑。一是大量的资料,所谓“去粗取精”,首先得有大量的“粗”,才可能选出其中的“精”。这和美术创作是同样的道理,外出写生画大量的速写、拍大量的照片,最终创作出一幅精品画作。“读万卷书”“行万里路”不是说一本书就不是精品,也不是说一里路里就没有美景,而是说读更多的书、走更多的路,对比之下才更容易发现精品。二是要有欣赏鉴别能力,直白地说就是要有能够发现美的眼睛。伏尔泰说过:“一般地说,精确的审美趣味在于能在许多毛病中发现出一点美,和在许多美点中发现出一点毛病的那种敏捷的感觉。”当然这种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,这里不再赘述。还有,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,不能各自孤立。有了大量的素材,没有发现美的眼睛,仍然不能选出精品。同样,只有一双慧眼,眼前只有可怜的一点东西,那也只能瘸子里面挑将军。

因此,要精选民间泥塑的教学内容,就要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,搜集整理大量的民间泥塑的资料。在从中精选出常用的技法、经典的作品,以此作为上好民间泥塑课的基础。

image

三、做好论文发表教研与科研

1.教研

教研即教学研究,这里仅指针对民间泥塑课程的教学论文发表研究,更倾向于教学方法的研究。技能课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,欣赏课有欣赏课的教学方法,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手段。这些方法和手段,可以相互借鉴,可以混合使用,却不能够相互替代。仍以民间泥塑技能课为例,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视频的手段,但是它和教师现场示范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因此,民间泥塑课要做好教学研究,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
第一,研究教学目标。知识与能力的目标、过程与方法的目标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等等。这是前提条件,没有明确的目标,后面的问题将无从谈起。如同走路,教学目标相当于目的地,方法相当于导航提供的多条备选线路,没有目的地或者目的地不明确,再精密的导航也毫无用途。

第二,研究授课对象。授课对象自然是学生,但学生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。作为任课教师,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,这里特指对民间泥塑的了解程度和兴趣情况。研究授课对象,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。这就是教学里面常说的“以学生为中心”“因材施教”,以什么样的学生为中心,因什么材施教才是问题的核心。

第三,研究教学方法。进入信息时代,各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。各种方法,都有其优势,也有其先天不足。观摩他人的教学方法,是学习的有效手段,但照搬万不可取。究竟哪一种方法更合适,要看教学内容、要看教学目标,也要看授课对象。仅以讲授法为例,这是一种最传统的教学方法,老师讲、学生听。但是,传统方法不等于过时、不等于落后,时至今日讲授法仍是最常用的、适应性最广的方法。泥塑课中,基础理论部分、教学中的难点部分,还是要依靠讲授来阐述清楚的。即便使用播放视频的方法,视频里面的老师,他采用的可能也是讲授法,这是相对的概念。

2.科研

对高等学校来说,科研既可以是专业的工作,也可以是促进教学的手段。对于民间泥塑来说,高校教师可以把它作为研究的方向,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。反过来,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扩充教学内容。民间泥塑的研究,既可以是技法方面的研究,也可以从历史、艺术价值、文化层面去入手,还可以从创新的角度、传承的角度去研究。

以湛江为例,吴川被称为“泥塑之乡”,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传承史。对于吴川泥塑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,即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泥塑艺术的演变,对于地方史、艺术史都具有重要意义。它的起源,据说和石湾陶瓷有密切关系,是因为石湾有部分掌握陶瓷技艺的居民迁居于此,也把技艺带到了这里。那么,它的渊源就找到了。但是,能在吴川这个地方开花结果,那还有很多的原因。有自然的原因,譬如合适的陶泥。有人为的因素,有人带动、有人喜欢等等。再往深刻处去挖掘,既然它起源于石湾在吴川发展了,那它就会既有石湾陶瓷的特点,也带有吴川的痕迹,而且吴川当地的特色会越来越明显。这中间,任何一个点,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。

我们可以从艺术角度,分析其艺术特色,挖掘其艺术价值,使其成果直接为艺术繁荣服务。也可以从文化层面去研究,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,它的背后包含着历史、宗教、哲学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等。对此方面的系统研究,其实就是地方那个文化研究。那么,它的意义在哪里?遗产要保护,文化要传承,前提和基础是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研究对实践指导意义。

科研促教学,这也是一个实例。一个讲泥塑的教师,不了解泥塑的历史,不懂其艺术价值,不知其文化内涵,这个课该怎么上?不对家乡的文化有所了解,怎么能激发起学生兴趣?人常说:“要给学生一碗水,教师要有一桶水。”这一桶水从哪里来?自然是学习、研究。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,首先是他自己热爱。怎么热爱?因为对它有研究,知道它的价值和意义,这样才能热爱。


热门期刊